倒不是說真的製造業都消失了,而是家裡附近的小工廠都沒了,只剩下工業區的可以找,考慮交通費不見得划算。留在家鄉的工廠若不是地點更偏僻,就是薪資狀況更糟糕,還不如去打零工。真的不能怪學生,因為環境就這樣,訓練就如此。再加上台灣人對學歷應對的職業有偏執,好像你讀了什麼就不該去做哪些行業,社會壓力也讓學生打一開始就不會挑。 台灣需要重振工業(4)|方格子 vocus 要說是誰的錯,這思維太簡單了,傳產的老闆並沒有突然發大財,他現在有個上億資產,是30年累積下來的,換算每年是300萬,這算什麼暴利資本家?有的還是運氣好,30年前工廠買在偏僻處,都市化後擴張開發,廠房價值狂飆,原來他有預知能力,還是官商勾結數十年就等今天? 工程師, 國立大學, 傳產, 少子化, 電子, 政治普及, 科技業, 台積電, 工程師, 國立大學, 3D, 工業, 傳產, 少子化, 產業, 電子, 工廠, 3A vocus 坦白說,筆者不知道該怎麼解決,正因為待過傳產,跑過業務才不知道。個人完全不認為,振興工業的那些做法會有什麼用處,真要有用的大概就是提供低利貸款。